找到相关内容66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空法师开示:陈晓旭的因果

    破产,家破人亡,于是他就拒绝了。   主持人:治水的大禹。   老和尚:对,对,不错,好像是禹王。酒容易乱性,酒醉了之后就会造出杀盗淫妄。所以酒本身没有过失,佛家五戒里头有酒戒,酒叫遮罪,不是性罪...

    净空法师开示

    |因果|佛陀教育|净空法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3153891662.html
  • 《大智度论》的十善道之概观

    、“僧团公约”、“生活规定”三部份。以及戒律中有些是性罪、有些是遮罪。如果从业道观来说,有些只是戒罪,与善恶业报无关,但防外人讥谦,忏悔则清净。有些是包含戒罪与业道罪,若犯戒罪较轻,能如法忏悔亦得以...人人可得受的。又在这戒律中,有些是性戒,有些是遮罪,有些并不属于业道罪,可是因受戒因缘故,犯了便得罪,如不饮酒等(属遮罪,但防犯性罪)。如以上所述,虽言以十善为菩萨的尸罗波罗蜜,实已含摄在家、出家等...

    释悟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0845984.html
  • 梵网经古迹记卷上(2)

    轻垢罪  述曰。酒者迷乱起罪之本。昔是伏龙之势。而今不禁虾蟆。乃至四逆从此而生。唯除破僧。故今制也。言过失无量者。醉生过失方犯罪故。如俱舍云。治病限量无性罪相。故知遮罪。持律者云。性罪。邬波离云。吾...令声闻少事少业少希望住。建立遮罪令不造作。不应等学。何以故。彼修自利。于利他中少事为妙。非诸菩萨利他为胜不顾自利。于利他中少事少业少希望住得名为妙。如是菩萨为利他故。从非亲里长者等边。应求百千衣钵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574661869.html
  • 论“方便与慧,成佛缺一不可”

    指出,自性见为应当息灭的恶缘,而大悲心、菩提心、六度万行则是应当长养的善缘。同时指出,对不同的缘应采取不同处理方式。于烦恼须缓,于性罪、遮罪应彻底舍弃,于修习善行、成就佛道则应积极进取。   总之,对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3742511.html
  • 佛教罪福之说

    恶业所感苦果,令人们应从今起广修善法,布施供养来遮罪。所以说依福可以舍罪,但布施供养所修之善法而得的福报非常福,当福尽时会成为苦,如人钱财被贼所盗时会怨恨、烦恼、等种种痛苦。因此佛经奉劝人们将福报亦...

    理净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21046854.html
  • 三归与五戒

    酒味,不能醉人,及馀饮(饮料)皆不犯。”为治病故,馀药不瘥,以酒为药者,不犯。颠狂、心乱,不知觉者,饮之不犯。此酒戒,惟是遮罪,为防护过患,故与四性戒同制,属可悔罪。  此酒戒具三缘成犯:一、有醉性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121955999.html
  • 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受戒考论

    夷罪、僧残罪后,加偷兰遮罪称“六聚”,在“六聚”的突吉罗罪中分出恶作恶说罪而成“七聚”。玄奘对所有的戒律,学了一遍之后就能融会贯通,实属难得。 :  玄奘于成都受具,在唐代早期资料上未阐明受具...

    冯修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60061206.html
  • 论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受戒

    提舍尼罪、突吉罗罪。此“五篇”外,在波罗夷罪、僧残罪后,加偷兰遮罪称“六聚”,在“六聚”的突吉罗罪中分出恶作恶说罪而成“七聚”。玄奘对所有的戒律,学了一遍之后就能融会贯通,实属难得。  玄奘于成都受具,在...

    冯修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61261220.html
  • 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》简介

    聚罪,分别介绍波罗夷罪、僧残罪、偷兰遮罪、波逸提罪、提舍尼罪、突吉罗罪的忏法。  十七、《二衣总别篇》。关于出家人衣服的规定,包括制和听两种,即佛陀正式规定和开许的范畴。制法中探讨了三衣、坐具、滤水袋的...

    济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05866845.html
  • 《梵网经》菩萨戒与《优婆塞戒经》大乘戒比较(上)

    还有一个内在的要求,如经中所说“若现身有七遮罪,师不应与受戒,若无七遮者,得与受戒”。这是说受戒者必无七逆(杀父、杀母、杀阿罗汉、出佛身血、破僧轮、杀和尚、杀阿阇梨)之遮障,而这二点也是对于受菩萨戒者...

    觉灯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22252679931.html